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夏楚瑜,李艳,叶艳妹,等. 基于净生产力生态足迹模型的工业碳排放效应、影响因素与情景模拟[J]. 生态学报,2017(11): 3862-3871.[2] 卢娜,曲福田,冯淑怡,等.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5): 814-824.[3] 韩骥,周翔,象伟宁.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6,36(4): 1152-1161.[4] IPCC 第四次综合报告[R].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出版,2007.[5] IPCC 第五次阶段报告[R].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出版,2013.[6] 张苗,袁凯华,陈银蓉,等.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基于 CiteSpace 软件的文献计量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8): 933-937.[7] 王刚,张华兵,薛菲,等.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70-1182.[8] 杨蕾,杜鹏,黄羿,等. 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2): 1276-1278.[9] 樊高源,杨俊孝. 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影响效应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 177-184.[10] 荆肇睿,王金满. 山东省土地利用碳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6): 310-314.[11] 王金艳,王雅敬. 铜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及生态补偿研究[J]. 贵州科学,2019,37(3): 42-47.[12] 袁凯华,张苗,甘臣林,等. 基于碳减排目标的省域碳生态补偿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23-31.[13] 汤峰,殷彦玲,张蓬涛,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高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碳排放风险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4): 265-271.[14] 翁应芳,赵翠薇. 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和时空格局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 176-182.[15] 文枫,鲁春阳. 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格局分异[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4): 257-262,268.[16] 李春丽,唐宏,张志丹, 等.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的吉林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1):250-254,284.[17] 赵荣钦,黄贤金.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 地理研究,2010,29(9): 1639-1649.[18] 杨庆媛.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J].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0): 7-1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梁永佳 刘彦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大众科技,2019,21(02):14.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9,21(02):14.
[2]苏珍来,周 兴,李丹婷,等.广西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及时空差异分析[J].大众科技,2019,21(09):19.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of Land Use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ceAnalysis in Guangxi[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9,21(02):19.
[3]魏 锋 童新华 韦燕飞.广西桂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3):8.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Guilin, Guangxi[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1,23(02):8.
[4]罗康松 张正林.基于500 kA铝电解槽低效应系数生产管控实践[J].大众科技,2021,23(12):18.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ractice Based on Low Effect Coefficient of 500 kA Aluminum Reduction Cell[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1,23(02):18.
[5]袁勤敏 胡宝清.2000—2019年南宁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J].大众科技,2022,24(04):39.
Analysis on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in Nanning from 2000 to 2019[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2,24(02):39.
[6]李光恒 何溢钧 黄美素 刘小菁 熊飞翔.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冷轧厂碳排放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大众科技,2024,26(1):14.
[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4,26(02):14.
[7]彭小玉 陈雪梅 周佳菊 黎 渠 林良军 韦金钏 秦鸿波 王明理.广西铝冶炼行业降碳潜力与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大众科技,2024,26(3):43.
[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4,26(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