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 宋国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经济外交新发展[J].国际观察,2015,4:22-34. [2] 李拓宇.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 [3] 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26-32. [4] 王华雯.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8):33-34. [5]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6] 罗根华,付正莉,徐颖.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 (1):20-22. [7] 俞志敏,吴克,Michael,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19(2):69-73. [8] 牛俊玲,徐亚辉.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2):92,97. [9] 何德文,蔡立元,彭斌,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10] 王晓刚,陈浩,屈志光.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环境资本运营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3,2:104-109. [11] 李大鹏.流域复合污染控制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8):1572-1576. [12] 徐静.基于 PDCA 的“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13:81-82. [13] 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3):22-35. [14]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2):26-35. [15]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 寒,严 群,王登峰,等.轻工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9,21(09):89.
Design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for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ight Industry University[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9,21(01):89.
[2]孟冠军.《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19,21(12):119.
Teaching Reform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9,21(01):119.
[3]钟溢健 李金城 刘辉利 张 琴 程 燕.基于项目学习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8,20(10):78.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ased on Project Learning[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8,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