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习近平.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9):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2024-03-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 content_5592681.htm.
[3] 周嘉,杨琳,董美娜,等. 基于土地利用的哈尔滨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2015,35(3):322-327.
[4]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艾力西尔·亚力坤,刘晓曼,等.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2):139-146.
[5] 黄鑫,邢秀为,程文仕. 土地利用碳排放与GDP含金量的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3):156-161.
[6] 程子腾,严金明,高峰. 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16,32(8):87-89.
[7] 杨国清,朱文锐,文雅,等. 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效率空间分异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9,28(2):332-340.
[8] 刘洋. 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摘要Ⅰ.
[9] 王玮,钟鸣,马焱.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珠三角“碳中和”时空发展格局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38-147.
[10] 魏媛,吴长勇. 喀斯特贫困山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风险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生态经济,2018,34(3):31-36.
[11] 吴颖. 长沙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摘要Ⅰ.
[12] 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等.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3(4):626-63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陈雪梅 李 昊 穆奕君 魏 旭.广西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建议[J].大众科技,2022,24(07):155.
Difficulties and Suggestions Faced by Guangxi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2,24(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