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 翔.车路协同视域下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及技术应用[J].大众科技,2024,26(1):5-9.
 [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4,26(1):5-9.
点击复制

车路协同视域下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及技术应用()
分享到:

《大众科技》[ISSN:1008-1151/CN:45-1235/N]

卷:
26
期数:
2024年第1期
页码:
5-9
栏目:
信息技术与通信
出版日期:
2024-01-2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于 翔
(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
关键词:
车路协同智能交通交通系统工程体系框架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当前国家智能交通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在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提高交通效率以及减少能源的消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旨在分析车路协同视域下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及技术应用情况,并通过介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结构、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以及车路协同视域下的关键技术,包括交通环境协同感知技术、交通群体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深入理解智能交通系统体系内涵,准确把握技术实质,全面提升系统服务质量,提高系统使用的舒适度。同时,针对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提出了加强深层次研究,促进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稳固发展的建议,为深入研究车路协同视域下智能交通系统体系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应用,以及提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邓佳, 沈臻. 浅析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上海公路,2023(4):113-116.[2] 黄明浩,王雍,李强,等. 车联网路侧系统信息安全机制与技术[J].通信技术,2023,56(1):82-88.[3] 李建春,陶崇瑾. 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控制策略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30):144-147. [4] 张毅,姚丹亚,李力,等.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1,21(5):40-5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林圭毅.城市交通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大众科技,2014,16(12):2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traffic control platform[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4,16(1):21.
[2]王皓奎 唐 宽.基于ARM 的2.4G RFID 远距离读写器的设计[J].大众科技,2015,15(02):41.
 Design based on ARM’s 2.4G RFID long range read[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5(1):41.
[3]孔轶艳 马立军.基于ARM 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方案设计[J].大众科技,2018,20(08):1.
 Design of the Intelligent Traffic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ARM Processor[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8,20(1):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3-06-05【作者简介】于翔(1978-),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技术。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