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Bengston D N. 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和开敞空间保护的国家政策——美国的政策手段及经验教训[J]. 国土资源情报,2004(4): 42-49.[2] Bollen S A. States growth management; intergovernmentalframeworks and policy objectives[J]. Journal of AmericanPlanning Association, 1992, 58(4): 454-466.[3] Fonder E. Better Not Bigger: How to take Control ofUrban Growth and Improve Your Community[M].Vancouver: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9.[4] 廖晓慧,李松森. 完善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 经济纵横,2016(1): 108-113.[5] 朱小龙,吕中国. 论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中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50-55.[6] 王青云,冯朝阳,任亮,等. 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形成的投资政策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8(10):63-68,75.[7] 周婕.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财政均等化——以广东省为例[D]. 广州: 暨南大学,2012.[8] 张晓军.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甘肃公共财政政策研究[D]. 北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9] 尼古拉斯,巴尔,大卫. 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0] 姚明霞. 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D].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2001.[11] 彭开丽. 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效应[D]. 北京: 华中农业大学,2009.[12] Atkinson A B.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J]. Journalof Economic Theory, 1970, 2(3): 260-263.[13] 王祖祥. 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度量方法研究[J]. 经济评论,2001(5): 72-75.[14] 陈旭佳. 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12.[15]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8468.htm,2019-05-09.[16] 王晓玲. 主体功能区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型研究[J]. 特区经济,2016(6): 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