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 曹承伟,王芳.我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及政策透视[J].大众文艺,2011(23):222-223. [3] 李丽娜.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23. [4] 陈孝凯.新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的历史发展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3):27-33. [5] 胡敏中.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J].新视野,2008(1):73-75. [6] 田占峰.风格化——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8(39):101-102. [7] 王志章,王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5(5):89-97. [8] 马骍.关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6):126-130. [9] 于桂敏,苏畅,郑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8):70-72. [10] 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58-62. [11] 李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4):4-8. [13] 王允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实效、困境与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5-14. [14] 郭清祥.关于现阶段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民族研究,2004(1):10-18,106. [15] 罗中.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社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6] 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7] 孙杰远,刘远杰.融合与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其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2(1):7-9. [18] 欧阳璐.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J].文学教育,2018(3):102-103 [19] 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2):54-57. [20] 王明娟,孟宪辉.承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S2):33-36. [21] 侯怀银,张宏波.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19-124. [22] 李倩岚.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N].贵州民族报,2017-03-27(A03). [23] 王伟杰,肖远平.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4):119-123. [24] 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6):1-9,157. [25] 赵月桃,胡明.基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及路径选择——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例[J].文教资料,2017(24):57-5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林 巧 苏元夫.文化传承视角下坭兴陶文创产品研发[J].大众科技,2022,24(07):17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Nixing Potte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22,24(12):172.
[2]周青霞 黄亚铭.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2008-2016 年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大众科技,2018,20(12):38.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Gongche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from 2008 to 2016[J].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018,20(12):38.
[3]钟秀芳,伍汇华,李玉梅,等.电子商务视角下坭兴陶传承与创新的策略探究[J].大众科技,2025,27(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