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曾军秀.《内经》中伏邪学说对现代临床的影响[J].四川中 医,2010,28(3):51-52. [2] 杨钦河,彭胜权.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1998,14(3):132-134. [3] 何宽其.赵绍琴用宣透法治疗温病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 杂志,2002,11:467. [4] 艾军.论温病证治之热、郁、瘀[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 38(9):3-4. [5] 余达,杨坤.雷少逸《时病论》透邪思想浅析[J].江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9,21(2):6-7. [6] 周燕萍.叶天士透法运用规律浅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22(3):156-158. [7] 魏星,章韵.略论温病透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 14(4):1-2. [8] 鲁玉辉.温病方中辛味药”开郁”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 杂志,2013,28(2):318-320. [9] 刘志芳,谷永红.《温病条辨》应用辛味药的特点浅探[J]. 内蒙古中医药,2000,19:73. [10] 张均克.叶天士处方中辛味药用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1,13(8):31-34. [11] 刘明,张亮.辛味药配伍举隅[J].中医杂志,2009,50(6):570– 571. [12] 杨玉虎,杜旭隆.伏邪学说及其现代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 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2-3.